【澳门深度游】这条300多米的老街,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街坊的怀旧记忆!
草堆街与比邻的营地大街、关前街,是澳门最古老的三条街道之一。
在新马路辟建前,草堆街是内港通往市中心的最便捷街道,因此从最早的柴草堆放待售之地,很快发展为一条繁盛的商业街。而在1980年代之后,草堆街则以卖布街闻名。
今日,
带大家逛逛这条特色老街,
寻找老街坊的怀旧记忆!
零售布料
始自营地
在制衣工业化之前,衣裳都是度身缝制或以作坊式少量生产,缝制衣服所用布料,以零售为主。
今日的营地街市,是澳门最早的市集,不少卖布商贩在此经营,一直延至1980年代。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区扩展,卖布商贩由营地发展至各区街市周边,如红街市、下环街市,以及康公庙前地、三盏灯一带。相关行业则延伸到新马路、高尾街、关前街。
70年代末的草堆街(网络照片)
除了摆摊开店,在1960年代之前,小贩还游走各住宅区叫卖布料。他们肩托各种质地、花样不同的布疋,胸前挂一布袋,内装有折合的木尺、剪刀、划粉片等工具,以及一堆碎布样板,如有客人选中,便即场交易。
制衣业
成就卖布街
澳门布业兴旺不仅因为人口增加,更得力于制衣业的发展。1950年代,开始有港商来澳门投资制衣业,1970年代,欧美各国限制纺织品入口,而澳门作为独立经济区,得到欧美的特殊优惠待遇,引来大量港商投资建厂。
据统计,1950年代,澳门有数间制衣厂、100多名工人,到1979年,制衣场所共有300多间,行业雇员多达2万多人,占当年总人口超过十分一。制衣业取代已经衰落的传统手工业成为澳门的支柱产业。
1970年代进驻草堆街的店铺
制衣业带动社会经济起飞,居民消费力上升,大量投入制衣行业的女工收入增加,更舍得买布造新衣;布行也接到制衣厂“大单”,进入辉煌时期,一批布行在1970年代中陆续进驻草堆街。
草堆街上与布业相关的寿衣店
1980年代,草堆街上有十多家布疋公司,分别经营批发和零售业务。其他如服装店、裁缝店、旗帜店、花边钮扣洋杂店,甚至是祭帐寿衣店等与布业相关的店铺,共占这条短街一半铺位以上,于是草堆街有了卖布街的称号。
草堆街上硕果仅存的布疋店
随着欧美取消纺织品配额制、成衣削弱自缝衣物需求等因素影响下,踏入新世纪,澳门布业经营从绚烂归于平淡,草堆街上布行先后停业,至今只剩一家勉强维持。
现时,布行较为集中到三盏灯区,由卖布附带裁缝改为以订制服装带动卖布,客户主要是企业、社团订制集体制服、学校、社团及个人的文艺表演服,乃至个别女客的晚装。
飞能便度围的布疋店
街头染布
旧衫翻新
在制衣产业链中,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是染布。染布厂坊有附设于织造厂、制衣厂,也有独立经营。
澳门有三条街巷与染布有关,两条是新桥区的染布巷与染布里,一条是新马路中央酒店对面的染师里,说明澳门早已有染布厂坊之设。
近一个多世纪,澳门染布行业随着织造业、制衣业多番起伏,1980年代一度有十多家现代化染厂,如今回到蛰伏阶段。
在1950年代前,有染布师傅上街为家庭客服务,但人数不多,染布师傅肩挑担子,一头是个木箱,有抽屉,内放颜料、火钳、木棍、煤炭等工具;另一头是可分拆的两层,下面是煤炭炉,上面是个煤油铁罐。他们游走于住宅区街巷,呼喊“染布,染衫染布”。
染师接到生意,就在炉子生火,请客人提供清水,倒进铁罐烧热,放入适量颜料,搅拌至颜料完全融化,用纸浅蘸一下,察看颜色,客人认可了,才放入衣物,不断用火钳翻动,捞起,将衣物尽量张开,反复多次,细看确认浸染均匀,才再捞起,过透清水,才交给客人晾干穿用。
感受老街风情,
细味小城文化底蕴,
来澳门,
不妨到草堆街一游吧!
来自澳门特区发布
转载请注明:五六六 » 澳门草堆街与比邻的营地大街、关前街,是澳门最古老的三条街道之一。澳门草堆街有什么好玩的+澳门草堆街位于哪里+属于哪个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