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古迹游龙门|这一站,地派!
岁月的脚步轻轻,
历史的印迹重重。
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龙门县地派镇,
在古建筑中寻找历史回响。
01 见龙围与炮楼
Ancient
Building
见龙围与炮楼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委新围村民小组,是结构为三堂、二横、一围龙、右侧置碉楼的清代建筑,建筑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,具有客家围龙屋的建筑特征,是研究龙门地方客家居住文化和风俗的宝贵实物资料。
见龙围村民祖籍福建,后迁移到广东兴宁,之后迁移到惠州龙门县城。见龙围的建造者为刘学荣,其 “为人慷慨好义,凡事公益,靡不乐为”。有一年,全县闹饥荒,他把铜钱堆放满屋,叫乡亲们来取,“人皆得五十文,称谢不绝”。此外,他还为当地修路架桥,做了不少好事,县官赠他“同镶义举”、“乐善好施”两块匾。
清道光四年(1824年),在龙门县城经商致富的刘学荣相中这里,建屋定居,并取名为 “见龙围”。见龙围落成于道光六年(1826年),炮楼始建于清咸丰三年(1853年),落成于咸丰七年(1857年)。刘学荣的孙子刘士骥20岁时以院试广州粤秀、越华书院,连擢第一,时人目为下山虎。光绪乙酉(1884年)科拔贡,癸巳(1893年)恩科举人,朝考一等,任国子监,后任知县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两广总督岑春萱,以刘留心学务,调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员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刘奉命赴美洲发动华侨集资兴办广西实业。此后的百多年里,刘氏家族从经商转而从教,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,刘氏后代子孙亦多有功名。
见龙围中轴线为三堂屋,左右置横屋。三堂屋,通面阔17.6米,通进深25.3米。三堂屋前为禾塘,左右竖有石旗杆夹,石高70厘米,宽50厘米,厚12厘米,刻竖三行:光绪十一年/乙酉科第一名拔贡/刘士骥立。禾塘前有半月形的池塘。三堂屋左右墙外置小巷、横屋。三堂屋背后为鹅卵石砌的花头和青砖砌的围龙。随着人口的发展,围龙屋背后建有不规则的新屋。
炮楼,位于围屋的右后方,高五层,约20米,青砖砌筑。该楼面阔17.7米,进深16.7米,占地面积约295平方米。屋顶前后马头墙,两侧四角设有女儿墙,每层外墙设枪眼和窗口,四角突出,平面呈“器”字形。碉楼首层设门,门高1.9米,宽0.8米,门楣内为石槽,可以装水,门楣外有数个小方孔。各层有射击孔,防御性强。
见龙围现仍由刘氏后人居住,重学重教的家风得以传承。见龙围整体结构保存状况尚好,村民保护意识较强。
2003年7月15日,见龙围与炮楼列入第二批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。2008年11月18日,见龙围与炮楼列入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02刘士骥故居
Ancient Building
刘士骥故居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委新围村民小组。故居坐东向西,面阔12.74米,进深16.33米,占地面积208平方米,是刘士骥少年时期的居住地。清代建筑,高两层,土、石、木结构,灰沙夯筑墙基,泥砖墙身,两进三开间,内设一天井,共设两厅十六房。
刘士骥(1857年-1909年),字铭伯,号毓瑰、鸣博,龙门县地派镇新围村人,南粤先贤,以身殉职的岭南教育家、实业家。光绪乙酉(1884年)科拔贡,十三年(1887年)充正黄旗官,任京都五城水局使。癸巳(1893年)恩科举人,朝考一等,任国子监。
刘士骥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员期间,潜心办学,在省城建立多间新式学堂,并多次前往南洋视学考察,探求发展学务之法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奉命赴美洲发动华侨集资兴办广西实业。宣统元年(1909年),奉召回国抵广州,四月初九晚遭匪徒行刺身亡。刘士骥故居对研究当地历史和传统的居住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2020年12月31日,列入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03上围牌坊
Ancient Building
上围牌坊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委上围村民小组。牌坊建于清代晚期,坐西向东,为清代单间三楼式的牌楼,坐东向西,高6米,长4.5米,门阔1.28米,宽1米,占地面积约4.5平方米,用青砖砌筑。门坊额上灰浆塑“履中”字(已毁),龙船正脊硬山顶。
牌坊左右两侧原砌有围墙,现只剩下左侧青砖砌筑的墙基。该牌坊是龙门县文物普查队在辖区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清代牌楼,具有一定的文物研究价值。2010年10月28日,列入第五批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。
来自:龙门文旅、龙门文旅
转载请注明:五六六 » 龙门有什么好玩的名胜古迹+惠州见龙围与炮楼位+刘士骥故居+上围牌坊有什么好玩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