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,定位为个人性质的公益分享,未作商业规划、运营、变现,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。

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有什么好玩的+惠州首个展现渔村历史民俗的展览馆+

惠州 zhouchao 134℃
>>免费加入 566微信群 相互交流

馆见惠州 | 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:渔村“古董”话百年渔韵渔魂

初冬,大亚湾霞涌黄金海岸清风徐徐、碧波万顷,引无数游人流连忘返。滨海小镇霞涌,既拥有优美的自然资源,更拥有深厚的渔家文化底蕴。

 

就在大海一侧的新村村委会三楼,藏着我市首个展现渔村历史民俗的展览馆——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,面积不大,却收集了近200件渔村“古董”,从渔民服饰到捕鱼用具一应俱全,不少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,它们曾经伴同勇敢勤劳的渔民出征大海,如今静静地躺在展馆里诉说着沧桑岁月,让渔民后代“回味”祖辈的过去,让外地人认识渔村的文化,体味百年渔韵渔魂。

 
小小展览馆,留住渔村记忆

迈入展览馆大门,热烈的大海气息扑面而来,清脆叮咚的贝壳风铃,带着海风的清新,一条“鱼”“游动”在橱窗玻璃上,20世纪40年代的铁锚、50年代的海上信号灯、80年代的出海船民证和90年代的浮标,这些年代久远的渔家物件无声诉说着曾经的生产生活记忆,展示着霞涌的渔村历史和渔民文化。

 

据有关记载,距今500多年前,霞涌已有人定居,因盛产金钩虾,故又称虾涌。霞涌下辖新村、霞新2个渔村,数百年来,两个渔村的渔民以海为伴、以渔为业、以舟为家,长年与风浪搏斗、向大海取食,无论在服饰、饮食、居住,还是语言、婚俗、宗教等方面都独具特色。

 

 

20世纪50年代初,得益于和政府的关怀,霞涌渔民告别“海上漂”的生活,“洗脚上岸”安居乐业。随着社会发展,渔村环境、渔民生活也不断发展变化,传统的渔家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化、遗忘甚至流失。渔家历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,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?霞涌街道特建设了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,并于2016年12月建成并对外开放。

 

让年轻人寻找到故土家园的“根”

目前,展览馆里展出了近200件渔家老旧物件,这些物件大都来自当地渔民的自发捐赠。这些物件基本囊括了渔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方面,有船上使用的鱼灯,还有不同年代各式鱼篓、虾篓,单是钓钩就林林总总各式各样,无不显示着渔民的勤劳和智慧。除了生产工具,还有乡土婚俗文化展示,在渔家婚嫁展示柜里,陈列着80年代渔家新郎新娘结婚穿戴的服饰和一些结婚小物件,有红色的行李箱、镜子、首饰盒等,上面都贴着红红的“双喜”剪纸,“我们的奶奶辈以前结婚就是这样坐渔船来的,现在不用坐船了,但我们还是跳划桨舞、渔歌对唱,这些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。”刘慧忠说。

 

依海而生,祭海是霞涌渔民居民感恩自然、表达敬意的一种祭祀方式,也是渔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霞涌,有两个特别盛大的渔家节日,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,是新村村一年一度的妈祖诞,村民们盛装打扮,敲锣打鼓、舞龙舞狮、划龙船、唱祝寿歌,祝愿风调雨顺、出海平安。而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七,是霞新村一年一度的杨包庙会(渔民朝拜仪式),当天杨包庙前就会举行舞龙舞狮、点炮台、唱学佬戏等一系列庆祝活动,以祈求出海平安。每逢这两个节日,平日里安静的渔村变得热闹非凡,而这些渔家特色风俗活动都通过形式展示在展览馆的墙上,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霞涌深厚的渔家文化,以及渔民后代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用心传承之情。

 

在古物中间还有个“新品”,一条长近1米的木质渔船模型,单独占据一个展柜,“这是我们新村渔民后代‘90后’苏志辉,根据家里船的样子制作的。”刘慧忠自豪地介绍,苏志辉从小在新村长大,对船有着特殊的感情,制船技艺精湛,在这位年轻的手工船艺师心中,小小的工艺船寄托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。

 

小小展览馆,留住渔村记忆,传承民俗文化。一件件“乡土味”浓厚的摆件,让返乡年轻人寻找到故土家园的“根”,记住浓浓的乡愁,留住美好记忆,也让年轻人了解历史,懂得先辈们创业的艰辛。

 

 

来源:惠州日报、惠州文明网、文明惠州

转载请注明:五六六 » 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有什么好玩的+惠州首个展现渔村历史民俗的展览馆+

>>喜欢这篇文章,请分享、转发出去!
喜欢 (0)